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每日新闻》刊出500天

5已有 527 次阅读  2015-06-21 19:19   标签center  style 

来源:前沿网  作者:陶佑卿

194910月至195112月期间,在唐院校园中每日刊出张贴的“每日新闻”小报,供全校师生员工1000余人参阅,受到大家的关注与欢迎。开始筹建是受当时教职工学生党支部委托,接替学校工会曾主办的“职工园地”小报(周报,单独由学生办。根据当时新学年开始,宣传任务比较重,广播台又未建立,要求每天出版刊出,能迅速地把党和学校行政在学校的一些重要的方针政策、工作重点及时与群众见面,沟通校内信息,交流学习经验,活跃学生生活,将小报定名为“每日新闻”。每日早晨刊出,版面为27cm×38cm,约1800余字,竖直排列用钢笔抄写。在各班委和团支部大力支持下,挑选一批热心社会工作的同学共28人,分为七组,每组4人分别为编辑、采访、编排抄写(其中采访2人),负责一天的采编抄工作,直到出版刊出为止。如此每人一周只轮班一次,由于大家的积极参与,这样就从学期开始一直出版至学期末期终考试前一周告一段落,其间没有间断,下学期开始又重复出版,这样从194910月初至195112底共连续刊出5个学期(约500余天)。

《每日新闻》刊出内容大致有:学校党委及行政的重要会议简报、校内人事变动、各系重大事情、新来教授介绍、校内学术活动、校友动态及校友访谈录、学习经验交流、文体活动动态、校外交流情况,以及政治运动情况等。

宣传信息来源渠道畅通,首先是我从党委宣传部和院行政那里了解到当前学校重要工作和宣传要点,并告知一些采访线索,然后每天利用早中餐用膳时间在食堂门外附近召集当天轮值采访的同学,布置当天采访任务并交待被访单位和个人,有时要求采访人直接参加学校的一些会议,记录重要内容并予以报道。采访人员利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和晚餐前一段时间进行采访,每天晚上七点采编小组成员准时到《每日新闻》工作室(学生宿舍扬华二斋1号)汇总。从采访整理记录到编写新闻交与编辑,从文字上予以修改,再由抄字人员排版抄写,至9点基本编写完毕,最后由编辑全部审查一遍通过,当晚即刊出张贴在西讲堂前学校布告栏里。一般我晚上9点左右要去工作室检查一下出刊情况,看看完成情况,是否有未完成事项需留第二天去处理,如遇有重要节日,需要写社论或评论的文章,由我去约请领导动笔,到时采访人员去取稿,通常当天的工作记事都有记载,以备日后参考。

《每日新闻》工作人员每学期召开两次大会,一次开学时布置本学期工作、宣传重点和介绍学校将要出现的几件大事。另一次学期末总结会,总结表扬和提出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征求下学期是否继续工作并进行登记确定人数。在此基础上要开始筹建下学期《每日新闻》的工作人员队伍。

《每日新闻》共刊出5个学期,每学期有28人参加,其工作人员应有140人次(至少7080人),其中大多数人参与12学期,个别的参加23学期,较少数人工作过4个学期。对我印象较深的还能记忆一些,现仅就记忆到的记录于下:

47  金槐青(土木)

49  许实儒(兰院教授,土木),高法忱(西南交大副教授,土木),申南麓(高工,土木),林在贯(总工,勘探设计大师,土木),,杨光熙(高工,土木),石大鑫(副教授,采矿),童玉明(采矿),包友清(冶金),顾凌霄(冶金),韩风麟(高工,冶金),万晓景(教授,冶金),徐矩良(冶金),徐强(冶金),李耕畬(机械),王新才(教授,机械),周家瑞(机械),陈鸿翔(电机),左延徵(女,高工,化工)。

50级,沈大元(原西南交大校长,教授,土木),黄宽渊(教授,土木),洪修和(副教授,土木),刘英堂(副教授,土木),施仲衡(总工,工程院院士,土木),项忠权(教授,土木),谢锦昌(教授,土木),范振武(副教授,机械),麦学聪(机械),汤定法(机械),王正宾(教授,机械),贺威俊(西南交大教授,电机)。

51  窦居和(高工,土木),林培源(高工,土木),卢和乐(副教授,土木),逢增祯(教授,机械),陆丽安(女,高工,机械),王碧霞(女,高工,机械),姚萍(机械),贾国权(高工,电机),王慎勤(副研,电机)。

最后关于领导关系,开始是由学生党支部领导,后来由党委宣传部直接领导,与学生会宣传部是平行关系,但《每日新闻》所用纸张及文具则由学生宣传部供给。

《每日新闻》之所以能受到全校师生员工的关注与欢迎,是与当时学校环境有关。全院广播系统尚未完全建立,仅在学生饭厅有两个广播小喇叭。由于是校内新闻,每日有所更新,加之各方面信息渠道畅通,有很多同志主动提供新闻信息和采访对象。加之全体工作人员认真负责,广泛联系。积极努力工作,所以能够连续刊出500余天,得到全院师生员工的欢迎与称赞。

 

20025月)

分享 举报